微信
关注
TOP
当前位置:
首页 > 资讯 > 资讯列表

古法酿做养生保健酒

作者: 来源:发布日期:2021-02-01

   药酒的炮制有两种方式,酿制法和浸渍法。而其中的浸渍法又分为冷浸法和热浸法。

  有文字记载的最早药酒是殷商的“鬯”,鬯是以黑黍为酿酒原料,加入郁金香草(也是一种中药)酿成的。采用酒煎煮法和酒浸渍法起码始于汉代。约在汉代成书的《神农本草经》中有如下一段论述:"药性有宜丸者,宜散者,宜水煮者,宜酒渍者"。用酒浸渍,一方面可使药材中的一些药用成分的溶解度提高,另一方面,酒行药势,疗效也可提高。热浸法制药酒的最早记载大概是北魏《齐民要术》中的一例"胡椒酒",该法把干姜,胡椒末及安石榴汁置入酒中后,"火暖取温"。尽管这还不是制药酒,当做为一种方法在民间流传,故也可能用于药酒的配制。热浸法确实成为后来的药酒配制的主要方法。
  唐宋,元明清,近代三个时期药酒的特点。
  唐宋时期,药酒补酒的酿造较为盛行。药酒的制法有酿造法,冷浸法,热浸法。以前两者为主。该时期的药酒有个重要特点,常用一些温热燥烈的药物,象乌头,附子,肉桂,干姜等。这样的药物如果滥用,往往会伤及阴血。
  该时期重要的医学巨着《备急千金要方》,《外台秘要》,《太平圣惠方》,《圣济总录》都收录了大量的药酒和补酒的配方和制法。很具参考价值。
  元明清时期的药酒表现为补益酒增多。明清以前的药酒还是以治疗为目的的居多,而明清时期是保健性药酒的繁荣时期。该时期出现以烧酒为酒基的药酒,与明代以前的药酒以黄酒为酒基有明显的区别。以烧酒为酒基,可增加药中有效成分的溶解。这是近现代以来,药酒及滋补酒类制造上的一大特点。(笔者对以烧酒为酒基的药酒制作方法持反对意见)明清时期的药酒在配制方法上,突出表现了在热浸法的普遍使用上。适当提高浸渍温度可使植物性药材组织软化,膨胀,增加浸出过程中的溶解和扩散速度,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浸出,而且还可以破坏药材中的一些酶类物质,增强药酒的稳定性,因此采用热浸法对于许多药物来说具有更好的浸出的效果。
  金元时期我国医学界学术争鸣十分活跃,滥用温燥药的风气受到许多着名医家的批评。这对明清时期的医学有深刻的影响。故明清的很多药酒配方采用平和的药物以及补甸养阴药物组成,这样就可以适用于不同病情和机体状况,使药酒可以在更广泛的领域中发挥作用。
  这时期的医学着作《本草纲目》,《遵生八笺》,《随息居饮食谱》,《普济方》,《奇效良方》,《证治准绳》,《扶寿精方》,《万病回春》,《寿世保元》,《良朋汇集经验神方》,《惠直堂经验方》,《同寿录》收录了大量的药酒和补酒的配方和制法,很有参考价值。
  近代的药酒主要是以烧酒为酒基,使用冷浸渍法为主。由于近代西医流行,药酒的配方也逐渐被世人淡忘。进入现代,由于商业利益驱使,药酒配方多以温热大补的药物为主,例如人参,鹿茸,鹿尾巴等贵重药材为原料,配以高度烧酒,炮制出来的药酒性燥热,长期服用伤及阴血,有害无益。越来越多食用酒精生产的烧酒充当酒基,不按照传统炮制工艺,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种植的药材,使现代药酒几乎没有药用价值,甚至有危害身体健康的可能。
  近代药酒的特点归纳为传统文化接近失传的阶段。如何继续传承如此优秀的国学,确实是当务之急。
  传统药酒的炮制方法——酒基的选择
  药酒由药材和酒构成,而酒就是药酒的基础,所以叫酒基。一般常见的酒基有烧酒(白酒,蒸馏酒)和黄酒(糯米酒)。
  首先我们来看看,这两种酒在中医药中是如何记载的。
  《本草纲目》谷部第二十五卷谷之四烧酒详细记载了烧酒的性味。“烧酒非古法也,自元时始创其法。气味:辛、甘,大热,有大毒。时珍曰:烧酒,纯阳毒物也。北人习而不觉,南人切不可轻生饮之。”文中指出烧酒(白酒)有大毒,不能入药,更不可多饮。
  《本草纲目》谷部第二十五卷谷之四酒详细记载了如何选择正确的药用酒。指出“今入药佐使,专用糯米,以清水白面曲所造为正。”“时珍曰∶东阳酒即金华酒,古兰陵也,李太白诗所谓兰陵美酒郁金香即此,常饮入药俱良。【气味】甘、辛,无毒。【主治】用制诸药良。”注意:现在兰陵出的酒居然是白酒,并非李时珍和李太白所说的黄酒。
  有必要就酒的基础知识说明一下。烧酒指的是经过蒸馏的酒,度数一般比较高,一般都在20度以上。我们经常接触的白酒就是烧酒,如茅台酒,五粮液。而黄酒属于酿造酒,一般度数在20度以下,如绍兴黄酒。

*免责声明:凡注明“来源:XXX(非本网)”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,可与本网联系,本网可立即将其撤除。